阅读《审判》

阅读《审判》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
开始阅读: 2025-07-28
阅读完成: 2025-08-03

(《审判》主人公 K —— Gen by GPT-4o)

初读体验

第一次读类似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带着 ‘先看两章、能读进去就继续’ 的想法开始阅读。

虽然我不清楚作者所在的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的背景和当时的司法氛围,但读《审判》时,我能感受到作者、K,乃至读者都深陷 ‘困惑’ 之中。

GPT:“当K试图询问罪名时,官员只回答‘你被捕了,但可以继续生活’ —— 这种逻辑的断裂,正是困惑的根源。”

作者对司法的思考深刻,小说文笔精炼、刻画细致,让我有种感觉,书中的 K 就是作者,作者也是 K,卡夫卡将自己融入到了小说中。

GPT:“作为法学出身并长期任职于保险局的卡夫卡,笔下官僚系统的 ‘无意义严谨’,或许正是他对体制的观察。”

文字信息密度很大,每段对话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的思考,等待读者去发掘 —— 这是令人上瘾的阅读体验。

我渐渐意识到,这本小说的品鉴维度是多样的

  1. 一个被宣判有罪的个体,从 ‘拒不认罪’,到觉得需要做些什么,借助女人,再到主动周旋,全力以赴,去找可能与法官有私下交情的律师,去找给法官画肖像了解隐秘司法 ‘内幕’ 的画师,从玄学再到一个深奥的 ‘法的大门’ 的教士的论述... 隐秘的司法,充满荒诞。
  2. 从 K 的人格角度,从最开始的严谨,轻松,到最终 ‘对抗’ 命运,却毫无一点胜算,坦然接受死亡,从 K 的生日开始,到 K 的生日结束,仅仅只是一年的时间。
  3. K 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映射,得以窥探作者甚至是那个时代对于工作、性、司法的看法和观念,另外隐隐觉着,书中的女性角色总是跟司法相关联,有着不正当的关系,次要角色(如律师、画师)也都是官僚机器的具象化零件,是司法大机器的外部延伸。

司法荒诞

K 遇见画师的章节蛮有意思,K 算是 ‘真正’ 窥探到了法院的一丝隐秘,了解到有三个办法可以 ‘解决问题’。

  1. 真正的无罪开释
  2. 诡称宣判无罪
  3. 无限期延缓审理

真正的无罪开释

是最理想的结果,但仅限于高级法官特权,普通人几乎无法获得

无罪开释首先排除,因为这是大人物——高级司法部门才能享有的特权,低级别预审法官没有这项权力,无罪开释如果成立,那么关于案子的当事人的所有诉讼、案卷都要通通销毁。

诡称宣判无罪

表面“无罪”,实则是一次极度依赖人脉与机会的繁复流程,一旦失败,后续尝试更为艰难

通过关系,联系到几个法官,他们在无罪辩护声明上签字,‘背书’ 的作用,然后提交到案子的主审法官处,他才敢于签署 ‘宣判无罪’,提交到上级部门,这个案卷可能流转到各种不同层级的部门和人员手中,如果有一个人偶然看到,认定其有罪,那么就会被驳回重新审理,这个时间可能在一天内,也可能几年时间,当事人就要重新赶快再疏通关系,走一遍这个流程,而第二次、第三次的 ‘诡称宣判无罪’ 肯定会更加困难,这是显然的,走进诡称宣判无罪流程,也就意味着无法再真正的无罪开释,意味着案子当事人需要集中精力、快速响应眼下的问题。

无限期延缓审理

通过不停“活动”保留自由,代价是持续的精力投入和精神焦虑,实则是被困于系统的慢性折磨

案子当事人需要 ‘持续的输出’ 精力,要跟主审法官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到审理机关 ‘报道’,以便能够顺利的、缓慢的走着毫无意义的流程,这将是持续性的努力,最终的目的是保有自由,因为未宣判,就没有罪,也就可以一直为自由努力,显然,这两种方式都无法被真正解决。

理解完这三种方案后,我们对这套司法系统的本质,也可想而知了。

思考未竟

正如卡夫卡曾要求销毁手稿,K 那场“未完成的辩护”也未能实现,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戏剧性的终章。

最后的最后

对于本书,可能留给读者一些思考:如果连 ‘罪名’ 都无法得知,那我们还如何为自己辩护?进一步的,在这个困惑又荒诞的司法体系下,在不可知权力面前,所做的努力会有多少用处呢?

但是转念一想,抗争永远有用,总会有用。

在绝对权力的黑幕下,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自己“错在哪里”,但只要我们还愿意提出质疑、尝试抗争,那就还未完全失去自由的可能。

《审判》值得一读,更值得反复咀嚼,我放弃了到网上或者询问 GPT 了解更多 “正确又细致” 解读的机会,相信以后重读,可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