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芯片简史》

阅读《芯片简史》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
开始阅读: 2025-08-04
阅读完成: 2025-08-10

之前读过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书里讲的是 20 世纪初到三四十年代,量子物理从无到有的故事——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巨匠在理论迷雾中试探前行,至今回想仍让人心潮澎湃。

这次读《芯片简史》,顿感“故事”都连上了!从 1940 年代起,又一个辉煌的三十年:晶体管问世、集成电路出现、微处理器诞生…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批推动半导体革命的人——肖克利、诺伊斯、巴丁、布拉顿、摩尔、法金、霍夫……还有早已熟悉的图灵、冯·诺伊曼、香农。以前只知道“摩尔定律”,却不知道摩尔本人就是“仙童八叛逆”之一,还与诺伊斯一起创立了英特尔;而仙童半导体公司比印象中更厉害,这里堪称是硅谷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工程师后来几乎撑起了整个产业。

我一直做软件相关的工作,对操作系统之下的硬件世界了解有限,像隔着雾看山。这本书以硬件从无到有的视角,帮我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也看到每个硬件的出现都伴随着艰辛,有欢呼、有遗憾,更有争分夺秒的激烈竞争,无形中对技术演进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如果我有一个书架,会把它放在上面,等过几年再翻一翻。

(第一颗 CPU,Intel 4004)

摘抄

  • 1952 年 4 月,贝尔实验室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26 家美国公司和 14 家外国公司的代表参加了为期9天的研讨、参观和制作演示。这些公司包括 IBM、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索尼、德州仪器以及一些小公司,如斯普拉格电气公司(Sprague Electric)和中心实验室(Central Lab)。每家公司都收到了一本 792 页的《晶体管:特性与应用参考资料》,大家戏称它为价值 “25 000美元的书”。
  • 蒂尔最后说,大厅后面有他的论文的复印件,大家可以自取。听众立马抢着离开座位去取论文,在一片嘈杂声中,雷神公司(Raytheon)的一位代表在走廊里拿起电话大声叫道:“德州仪器公司做出了硅晶体管!”
  • 信件几经辗转,最后到达了投资人阿瑟·洛克(Arthur Rock)手上。他读完信后,被其中的一点打动了,那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肖克利选择了他们这件事本身,足以说明这个团队值得投资。
  • 接下来,洛克火速地赶回纽约,寻觅合适的投资公司。但大部分公司都婉拒了,只有一家仙童摄影器材公司的老板谢尔曼·费尔柴尔德(Sherman Fairchild)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费尔柴尔德的父亲曾是IBM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后来把股票转移给了儿子。费尔柴尔德充满活力,很有想象力,对半导体器件很感兴趣。之前他的公司调研了制造半导体元件的可能性,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团队,而此时诺伊斯一行 8 个人正好找上门来,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 在洛克的协调下,仙童摄影器材公司派人来到加州。最后达成的协议规定,公司划分成 1325 股,8位联合创始人每人只需缴纳 500 美元就可以获得 100 股原始股,洛克所属的海登斯通公司占有 225股,剩下的 300 股用于今后招揽人才。仙童摄影器材公司在 18 个月内投资 138 万美元,成立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 的子公司。在仙童半导体公司连续三年的利润超过 30 万美元之前,母公司仙童摄影器材公司有权以 300 万美元的价格在任何时候收购它。“这是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协议。” 其中一位创始人说。
  • 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的同事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后来对摩尔说:“肖克利太聪明了,他明白所有的事情,除了人。”
  • 就这样,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基尔比首先提出并实现了单片集成技术,而诺伊斯首先提出并实现了互连技术,莱霍韦茨则首先提出了电气隔离技术,这三项技术组合起来,成为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石。
  • 每次听到自己被称作科学家时,基尔比总说自己是一名工程师,是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诺贝尔奖领奖礼的演讲中,基尔比展示了自己手工做出的第一颗带着飞线的芯片的照片,并说道:“如果我知道这个电路将来会帮我赢得诺贝尔奖,我会多花些时间好好装点一下。”
  • 摩尔曾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组织上是不成熟的。类似的想法也会出现在其他更‘成熟’的大公司,但是一定会被认为在经济上不值得而被否决掉。”
  • 那时萨支唐跟巴丁重新取得了联系,开始兼职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晶体管课程,他经常往返于加州和伊利诺伊州之间,几个星期才回一趟公司。这让万拉斯更加不受约束,创造力得以充分施展。
  • 万拉斯刚刚加入仙童半导体公司才几个月,就和萨支唐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路,把一个PMOS场效晶体管和一个 NMOS 场效晶体管组合起来,两者互补形成一个CMOS场效晶体管开关。
  • 接着,主持人抛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在这50年中,戈登·摩尔从摩尔定律中学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 “哦,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摩尔沉思了一两秒钟后说道,“对我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既然已经做出了一个这么准的预测,那么我最好避免再做出第二个预测。”观众席中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
  • 与其说摩尔定律是一个定律,不如说是一种信仰。正是这种“不待证明而相信”的信仰,推动着摩尔定律不断获得验证。摩尔定律展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物理定律,而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同阶段所能达到的极限。
  • 开关也能做计算?不能,但是开关很适合表达逻辑关系。例如,两个开关可以组成“与”“或”等逻辑。我们只要采用二进制,就能把代数计算转化为逻辑计算,从而用开关来实现代数计算。
  • 1948 年,香农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更加小巧、快速的开关。当年上半年的一天,香农拐进了肖克利小组的实验室,他灰色的眼眸立刻被一个只有三根导线的小玩意儿给吸引了。“这是一个固态放大器。”肖克利解释说,那时晶体管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布。
  • 彼时,仙童半导体公司已经有一大波人出走创业。公司几乎每周都有人跳槽出去创业。这种出走创业模式已蔚然成风,以至于仙童半导体公司成了硅谷培养半导体人才的摇篮,从仙童半导体公司出走的员工总共创立了400多家公司,它们大多坐落于硅谷,被称为 “小仙童们”。
  • 诺伊斯和摩尔开始张罗新公司,他们想仿照硅谷的先驱惠普公司,将创始人的姓氏首字母组成新公司的名字“MN”(Moore Noyce)。但它读起来像是“More Noise”(更多噪声),这对电路来说无疑是个灾难。不久,一个简洁的名字英特尔(Intel)脱颖而出,它是三年前摩尔提出摩尔定律的文章最初的名字“集成电子学”(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
  • 于是,霍夫大刀阔斧地精简了整体系统的架构,只保留了4颗芯片。这 4 颗芯片分别是 4001(ROM)、4002(RAM)、4003(寄存器)和4004(CPU)。它们的数据总线是4位的,因此以4开头,名为“4000系列”。这些芯片构成了“冯·诺伊曼结构”,前 3 颗组成了存储系统,而4004构成了最关键的计算单元和控制系统。这样一来,英特尔公司承担的整体设计任务就大大减轻了。
  • 诺伊斯后来把英特尔公司的策略归结为:“我无法实现你的要求,所以我想出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绕过它。这就是可编程芯片想法的起源,也正是微处理器芯片想法的精华:完成电路设计,赋予它可编程的能力。这样你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应用。”
  • 终于,比吉康公司接受了霍夫的新架构。此后,嶋正利回日本继续完善新架构,他们要求英特尔公司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完成所有的芯片设计。
  • 然而,英特尔公司的开发承诺却落空了,它卡在了具体的电路设计上。霍夫只熟悉处理器架构和指令集,并不懂逻辑电路设计,而且他还接到了新任务,为CTC公司设计8位处理器架构。于是他把“4000系列”芯片的设计任务转交给了MOS场效晶体管研究部的莱斯利·沃达斯。
  • 然而,沃达斯同样不懂电路设计,他需要招聘一位既懂芯片架构,又懂电路设计,最好还懂MOS场效晶体管的工程师。但是集这些素质于一身的工程师凤毛麟角,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无异于大海捞针。
  • 不得已,沃达斯想到了在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前同事法金,他是完成这项挑战的不二人选:既懂计算机架构,又有计算芯片设计经验,还懂最先进的硅栅MOS场效晶体管工艺。
  • 法金将 4004 放在一台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竟发现有整整一层材料没有添加到芯片上,难怪芯片不工作。原来,是技术人员在制造芯片时遗漏了其中一层。法金距离成功如此之近,又是如此失望。直到1971年1月下旬寒冷的一天,法金再一次收到了新的4004样片。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装着样片的盒子,就好像捧着自己的孩子,把它们轻轻地安放到测试平台上。当他把芯片连接到测试仪器上时,他感到自己的手指在微微颤抖。法金测试了第一个点,波形正常!又测试了几个点,波形正常,并且完全符合预期。他简直不敢相信,在这颗小小的芯片上,一切都按照预期的结果显示在他面前,速度比他19岁时用锗晶体管搭建的计算机还快10倍,而功耗只有0.75瓦,仅仅是锗晶体管计算机的1/1 000,这真是工程技术上的奇迹。
  • 凌晨4点,法金完成所有的测试,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妻子已经入睡了,但瞬间被惊醒,她在朦胧中看到了丈夫,问道:“芯片怎么样了?”,“成功了!”法金激动地喊道,和妻子相拥在一起,欣喜若狂的情绪包围着他们,将法金身上的寒气一扫而空。这时他们才意识到,他们见证了一个历史性事件——世界上第一颗CPU芯片诞生了。
  • 接下来,英特尔公司将样片寄往比吉康公司,嶋正利把它装到一台内置纸带打印机的计算器上。他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个加法算式,屏住呼吸,只听纸带打印机在一阵振动后输出了结果。嶋正利内心非常激动,这是4004芯片的第一个成功应用。然而,英特尔公司却没有人对此欢呼庆祝。公司内部对是否大规模销售这颗 CPU 芯片产生了严重分歧。